如何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引导?
更新时间:2022-02-17
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分四个阶段,分别是婴儿期、幼儿期、儿童期和青春期。婴儿期和幼儿期的成长是为了给后期学习打下基础。

婴儿期(0-3岁)
对于3岁前的婴幼儿来说,建立安全感和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首要任务。父母在宝宝饿了、冷了、尿了、拉臭臭了时积极的关注和及时的照顾都有利于宝宝安全感的获得,当宝宝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,他才可能对外界环境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。
在宝宝1岁前,父母可以用各种表情、动作及时回应孩子,如微笑、眨眼睛、拥抱、夸张的表情,1岁后,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,父母就可以使用丰富的词汇与孩子互动。总之,在这个阶段,带着孩子接触不同事物、人、颜色、声音、味道等,给孩子带来丰富的体验和刺激,帮助婴幼儿的大脑、心理和人格的发育,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幼儿期(3-6岁)
孩子的大脑发育还在继续进行,所以还可以延续3岁前的那些亲子互动方式。同时,这个时期还要注重两个关键点,即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。
鼓励孩子的探索
我们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喜欢问“为什么”,如为什么小草是绿的?为什么树叶会从绿色变成黄色?为什么小狗要“汪汪汪”的叫?很多大人会觉得孩子很烦,但正是因为孩子的这个好奇引领着他探索这个世界,这时父母要及时、耐心的回答孩子的问题,更要鼓励孩子。体验身边的事物、自己寻找答案。
儿童期(6-12岁)
这正好是孩子的小学阶段,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校的学习。小学1-2年级阶段,孩子刚进入学校,除了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,在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,如孩子从以游戏为主转为以知识性为主的学习方式,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开始使用抽象逻辑思维来完成学习任务。
当孩子进入3年级以后,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,已经适应了学校的行为要求,也具备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。这个阶段,父母更多的是让孩子通过学习获得价值感、勤奋感、自我效能感,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学习过程,学会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青春期(12-18岁)
提起青春期,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于孩子的逆反,你说东他偏要往西,你不让他做的事他偏偏要做给你看。其实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建立、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,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。这时候的孩子要寻求属于自己的空间、自己的地盘,有一种“我想自己说了算”的宣言,他所谓的不听话只是在向父母表达我有能力和你不一样啦,我有能力做很多事情了。如果这时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,他就会发展出独立的人格,为以后适应社会奠定重要的基础。
在这个阶段,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多听多问,少讲道理。多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,多问问孩子想怎么做,需要爸爸妈妈什么样的帮助。
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融为一体的,学习不只是记住多少知识,不只是分数的高低,而是通过一个发展、成长的阶段,引导孩子自己学会学习,让孩子自己获得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,这才是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特别重要的部分。
下一篇:家长必看:教育部22年工作要点